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減負令』下孩子家長仍是喊『累』 原因在哪?
2017-03-24 08:39:19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課內減壓,課外加壓

  『在校時間短了、作業少了,學校如何保證教學質量?』面對『減負令』,陳忠明還提出了自己的擔懮,現在學校教材簡單了許多,老師也教得簡單,可競爭壓力並沒有因此而降低,家長們又不得不為孩子報各種輔導班。

  據統計,2016年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輔導機構教師約700萬至850萬人。我國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約佔全體在校學生總數的36.7%,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更是高達70%。

  『現在校內減壓、校外加壓的現象還挺嚴重的。』北京市海淀區某高三班主任董老師告訴記者,減負讓學生晚到校、早放學、少留作業、不補課,『一個學生在高三花十幾萬元補習,已經是一個基礎數字了。』

  董老師說,現在很多家長焦慮,覺得別人家孩子花錢補習,自己家孩子就不能落下,所以就無限制地給孩子報班,甚至覺得花夠一定數額的錢,纔能獲得心理安慰。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家長盲目送孩子去上培訓班,從孩子成長角度看,這當然不理性。可是,家長如果『理性』,不送孩子去培訓班,等待他的可能就是幼昇小、小昇初、高考無法進入名校。為了孩子能進更好的學校,家長只能無奈犧牲孩子的休息時間。

  熊丙奇認為,培訓機構的瘋狂,說到底,是滿足畸形的補課需求,而畸形的補課需求,是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催生出來的。學生減負的關鍵在於政府,應推進政府放權,包括配置教育資源的權力、主導考試招生的權力。只有以改革精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和中高考制度改革,纔能有效治理減負難題,把學生從昇學競爭、應試壓力中解放出來。

  然而,均衡教育資源非一日之功。相關專家表示,從目前的政策力度看,行政力量已經用到最大,單純依靠政策來有效降低學生負擔並不現實。在高速發展、充滿競爭的社會環境下,家長的焦慮並不奇怪,適度的負擔也可以接受,但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學業負擔與競爭壓力。

  現實是,孩子們依然不得不『負重前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研究』報告調查顯示,『00後』在校時間和做家庭作業時間均超過『90後』,學習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重,睡眠不足現象也更嚴重。

  和其他將孩子泡在輔導班和興趣班的家長相比,陳忠明只給兒子報了個英語班,興趣班也根據孩子的興趣選修了國學和薩克斯。

  『我沒有小昇初的壓力,因為我們在一個比較好的初中學區,隨劃定的學區入學即可。』陳忠明說。本報記者李丹青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