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大竹3月23日電 今年,是退伍軍醫廖紅軍將安吉白茶引進大竹縣的第六個年頭,也是白茶迎來盛產的一年。3月23日,四川達州大竹縣政府在團壩鎮舉辦了首屆喊山開茶文化節,開啟一年茶豐收,也借此將村民賴以脫貧致富的白茶推介給全世界。
『喊山開茶』是一種傳統采茶民俗,既用以統一采茶時辰,也借此喚醒萬物,祈求風調雨順、茶葉豐收。因大竹縣盛產羅漢竹,更以竹嗩吶著稱,當天近百名嗩吶藝人『集結』在連綿茶山中,吹響竹嗩吶『喊山開茶』,目的就在於讓茶文化人文意義更加突出,讓茶文化的經濟價值更加提昇。
記者采訪獲悉,過去這6年,企業家牽頭、政府全力支持,廖紅軍帶領上萬鄉親種植白茶脫貧致富,將大竹縣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廖紅軍也被當地人稱為『廖白茶』。
百名嗩吶藝人秀絕技喊山開茶
廖紅軍的白茶基地坐落於大竹縣銅鑼山脈深處,海拔近1000米。正值春天,茶園煙霧繚繞,水汽充足,萬畝白茶『佔領』了一個個山頭,安靜地接受著大自然的饋贈。
『開茶嘍!』23日早上,山裡人特有的吶喊聲,驚醒了沈睡的大山。『喊山開茶』儀式之前,大竹白茶帶頭人廖紅軍首先與眾茶農一起拜茶山,表達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恩之情。
隨後,千年『喊山開茶』民俗的神秘面紗正式揭開。伴隨著一曲《茶山春早》,近百名嗩吶藝人同時吹響竹嗩吶,歡快的樂聲隨即在茶山中飄蕩。『開茶嘍!開茶嘍!』一眾茶農翹首以望,對著深山白茶深情呼喊,喚醒萬木。
采首芽,是『喊山開茶』後的首要環節。茶姑娘一個個換上艷麗新裝,拿起竹簍,纖手在茶葉中『跳躍』,將一個個新鮮的白茶首芽輕輕掰下。為了送茶姑娘采茶、接茶姑娘采茶而歸,擁有特技的嗩吶藝人,還專門展示同吹四支嗩吶、鼻吹兩嗩吶等民間絕活。
據史記載,四川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四川人自古有喝蓋碗茶的習慣,這裡種植茶葉的歷史也很悠久。大竹縣曾種植綠茶,但因經濟效益低,茶地早已荒廢多年。
2009年,當大部分人都奔著大城市去的時候,剛在城市站穩腳的80後退伍軍醫廖紅軍被白茶的價格吸引,決定回鄉創業。
『當時白茶一斤就已經賣到一千多元。我到很多大型白茶企業去考察,發現白茶根本不愁賣,去晚了,排隊都買不上。』廖紅軍說,當年他就帶著幾百株白茶苗回老家試種,第二年,新芽葉白、脈綠、味鮮,給了他一個驚喜,不僅產期比安吉白茶早十來天,經農科所檢驗,氨基酸的含量在全國白茶產區都是比較高的。
他高興壞了,果斷賣掉了杭州的房產,加上自己的積蓄等,湊齊1000萬,沿長江『溯源』而上,將東部安吉白茶,引進到西部大竹縣。他學習白茶技術和經營模式,與安吉當地茶葉大戶合作,以團壩鎮白壩村為中心,流轉土地,2011年就建立起白茶種植基地。
其中遇到過數次困難,但白茶總算在大竹落了地生了根。經過幾年發展,迄今,白茶產業已輻射到達州市多個縣(市、區),僅大竹縣數十個鄉鎮的白茶種植面積就超過3萬畝。
安吉白茶模式讓上萬村民脫貧致富
回鄉創業,廖紅軍有『說乾就乾』的軍人作風。『生我養我的大竹縣,目前還是省級貧困縣,我們不僅要產業扶貧,還要改變村民的觀念。』廖紅軍除了聘請村民到白茶基地打工,還學習安吉搞起了『包茶到戶』,通過合作社,把白茶苗、管理技術等免費提供給村民,到采收時節,如果鮮葉符合標准,再收購。
白壩村嘗到『包茶到戶』頭啖湯。村黨支部書記盧華林告訴記者,在2011年之前,全村有500多戶貧困戶,2017年貧困戶剩下14戶,貧困群眾由原來的2018人減到45人,『如果不是因為白茶,十年都達不到這個速度』。
『我縣的生態特別好,綠化面積大,全縣上下正在著力挖掘沈睡的青山綠水資源,廖紅軍找准了路子,與縣委的思路完全契合,我們全力支持,希望做成一個大產業,做成大竹的一張城市名片。』大竹縣委書記何洪波說。
達州市委書記包惠表示,退伍軍人廖紅軍把白茶帶回家鄉創業,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把荒山荒坡變成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給廣大退轉軍人樹立了榜樣,這種挖掘沈睡資源的模式既讓『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進而也解決了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目前,團壩鎮已發展了5家茶葉專業合作社。既為茶企提供了可靠的茶葉來源,又為茶農解決了茶苗移栽、田間管理、鮮葉采摘等技術難題,共同創收。
那麼村民們學得怎樣?如今五六歲的小孩都知道采茶不能『捏』,只能『掰』,並且白茶芽要『一葉一心』纔是最佳。大竹成為了白茶專業縣。
依托白茶產業,當地村民不僅是脫貧,還在奔康路上越走越寬廣。據村『兩委』統計,當地農民種植傳統作物,如稻谷,一年只能種一季,每畝收入不超過1000元。如今種植白茶,兩年就可以采摘,每畝收入為3000元,盛產期每畝收入可達到1.2萬元,是原來種植稻谷收入的近十倍。
當廖紅軍帶著記者在深山茶園轉悠時,73歲老漢蔡化行熱情地過來打招呼。在2013年以前,蔡化行主要種植玉米,一年收入約5000元,手頭上基本沒餘錢。如今他把家裡的玉米地都種上了白茶,去年因事耽擱僅采摘了10天,收入就已達到1.7萬元,今年的收入預計有4萬元,比種玉米時翻了六七倍。如今蔡化行手頭上不僅有了餘錢,還買了全自動三輪車。而白壩村的69歲農婦曾祥玉,自己種植了三畝白茶,每月還在白茶基地工作15天左右,每月額外增加1000-1500元收入。
挖掘資源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
銅鑼山脈地理位置優越,日均氣溫23℃,土壤條件適宜,種植白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人跡罕至,山巒疊嶂,為白茶成長提供天然屏障。
廖紅軍六年磨一劍,如今初戰告捷,近萬畝白茶,一年有幾千萬的產值。
每當閑下來,廖紅軍喜歡在山谷中泡上一杯白茶,靜靜看著金黃色的茶葉在熱水中慢慢旋轉、二次開張,品一口,清新的甜味沁人心脾,他說這是對自己最好的犒勞。
『白茶是茶中珍稀茗品,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綠茶的一倍。它的產量卻很少,一年只產一季,五六萬株芽纔有一斤,一畝茶地產量也只能采20來斤鮮葉,要4斤鮮葉纔炒出一斤乾茶。而且人力成本還非常高,萬畝茶園,一年需要6000-7000個工人。』他告訴記者,除了采摘趕時令,還要當天采摘,當天攤青,當天炒制,纔能最大程度『保鮮』。經專業機構檢測,大竹白茶氨基酸含量高,在7%-8%之間,而且白化度非常純正,備受追捧。
從高處遙望茶園,漫山遍野的白茶,似是用可人的長勢『講述』著村民致富的故事。蔥郁中,一塊紅色的大宣傳板尤為突出,『黨員做給群眾看,黨員帶著群眾乾』,在這片大山深處,黨員的帶動作用尤為明顯。大竹縣委組織部於2015年成立竹海玉葉公司黨支部,廖紅軍任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致富的新階段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從大竹縣城到銅鑼山脈,20公裡的水泥路,延伸到白壩村村委就戛然而止了,山裡的村莊,依靠崎嶇土路連接,每當收獲季節,村民只能用『肩挑背磨』運送農產品。過去6年,廖紅軍修建、硬化了33公裡山路,打通了銅鑼山脈,為村民致富開路。如今,深山裡的公路,猶如盤旋著的銀絲帶,讓金山銀山『流動』了起來。
廖紅軍告訴記者,當他看到2016年G20杭州峰會國家領導人用茶葉接待外國元首時,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嚴格把關白茶種植標准,把當地生態發揮到極致,希望有那麼一天,大竹白茶能成為『國禮』,能做成中國一張響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