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語文教材怎麼就不能有『假課文』?
2017-03-23 15:35:35 來源:紅網  作者:劉運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網上說孩子用的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是錯誤的,這不是在誤人子弟嗎?』北京市海淀區一位二年級學生家長老胡氣憤地說。近日,一篇名為《校長怒了!還有多少假課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網上廣泛流傳,老胡所在的家長群一下熱鬧了起來。(3月21日《中國青年報》)

  近日,網上關於『假課文』的討論很多很熱,幾乎是一邊倒地對『假課文』口誅筆伐,聲勢似乎都已經超過了正常的批評,淪為批判。筆者看不下去了,覺得有必要站出來說幾句。

  誠然,語文是百科之母,是對國人特別是青年一代進行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三觀』教育的重要科目。語文教材的每一次改版修訂,課文的增刪、調整、更換、替代,都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引來熱烈的討論甚至質疑、批評,這本屬正常,無需大驚小怪。

  但是,我們有必要過分糾結於語文教材中的『假課文』嗎?姑且不問這些所謂的『假課文』到底假不假,即使是假的,又有何不可呢?語文教材怎麼就不能有『假課文』?因為,語文教材畢竟不同於新聞、歷史,它只是一種教育工具,一個教學的藍本,只是師生課堂互動的載體。既然它不是新聞,也不是歷史,就沒有必要強調一定要真實,一定要符合歷史真面目。關鍵是選入語文教材的課文本身是否是正能量,是否具有教育價值、教育意義,是否弘揚了中華民族的美德、價值觀,能否給孩子們做人做事、為人處世的啟迪。

  而且,事實上,作為語文教材,不可能每一篇課文都是從現實生活中來,從人們的親身經歷來。比如,語文教材中一定數量的古代神話、寓言、童話、民間故事等,比如小說家的小說等作品,這些都不可能是真的。就拿小說來說,雖來源於現實生活,卻又高於現實生活,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類形象的典型塑造,是眾生相,寄寓著作者對未來社會的一種理想。小說人物形象只存在於小說家的筆下,存在於小說家的構思,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

  當然話又說回來。語文教材作為國家母語教學的范本,作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工具,作為公民道思想德教育的重要載體,能用真實的故事、朴實的道理、平實的語言最好,也最能打動人,最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最具有說服力。即使是『假課文』,也必須展現『真道理』,不能明顯違背人們的生活常識,不能愚弄大眾的智商,不能誤導孩子們對科學精神的追求。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