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我第一次上塔吊的時候,塔吊還不高,當時只有二三十米高,慢慢爬,爬的時候兩個腿發抖,兩個腿直抖。
徐彬出身湖北麻城農家,1993年,中建三局在麻城開展扶貧招工,他被應招進入了建築行業。那年他只有18歲,沒有一技之長,可以說在這之前,他從來還沒想過自己能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去外面闖天下。
徐彬:我那個時候就是想,我如果要能走出那個小鎮我就滿足了,如果到縣裡面找點雜活乾一下我就知足了。
經過兩年的培訓徐彬成為了一名專業塔吊司機,目睹了繁華喧鬧的都市生活,徐彬對生活和想法也發生了變化。
徐彬:到武漢以後,進入工地乾我就想,這就是我一輩子要奮斗的目標,一定要留在城裡面好好的乾一番。
雖然來自於農民工群體,文化程度也不高,但徐彬並沒有僅限於乾好手裡的活兒,在工友們休息的時候,他開始學習機械知識,文化知識為下一步做好准備。
徐彬:我在那看書他們說,你學這個有什麼用,你把操作學會了就行了,那個時候我就埋頭學習,他們就覺得這個人是不是有點那個,當時別人還是不理解。
從硬著頭皮第一次爬塔吊,慢慢克服心理障礙,到可以輕松地欣賞窗外風景。隨著城市的長高,徐彬駕駛的塔吊也從幾十米上昇到100米、200米甚至300米,在塔吊上,他見證著城市的發展,而他自己,同樣也在快速成長中。
這些年,雖然一直跟著建設工地四處奔波,看上去和最普通的農民工沒有什麼區別,但徐彬不僅拿下了大專學歷,還通過了難度較高的注冊安全工程師考試。建築工程中使用的大型設備的維修、電路、操作、安裝,他都樣樣精通。
2013年,在一次湖北襄陽漢江三橋的建設施工中,北岸的橋梁塔吊突然出現故障,吊鉤上重達2噸的鋼筋懸在200多米的高空無法動彈,徐彬沒到現場就把問題解決了。
徐彬:當時估計有三四千根線,一根線可能控制好多好多個點,當時我就懷疑有三個點的問題,我讓他把三個點一查,剛好在第一個點上他就找到了問題了,把手一摸,線一拉,脫了,就是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
那一次的『電話問診』,在中建三局裡成了眾口相傳的佳話,徐彬成了名副其實的『設備專家』,這些年,他被調往各地參與中建三局的超級工程建設,無論是武漢天河機場T3航站樓、還是國內的第二高樓天津117大廈都留下了徐彬的身影,如今他更是管理著價值上億的建築機械設備。
中建三局武漢中心項目經理鄧偉華:我們三局現在每年這個招收的大學畢業生4000個,『985、211』的,但是對於這樣有實際經驗的老同志。可能整個的這個,像他這樣子有經驗的同志,那是相對於這個新增大學畢業生來講的話那是少得很多的。
徐彬先後獲得了『湖北省十大傑出農民工』、『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但即使再多榮譽加身,在妻子眼裡,從事高危工作的丈夫每天都能平安回家仍然是全家人唯一的祈願。
徐彬妻子:看到下面那麼高,什麼都沒有就是這樣的那怎麼不擔心肯定天天擔心的,心裡想每次你的安全帶都系好了他就說知道知道。要是中午吃飯的點沒回,我一般打電話都問一下他。
從3月13日開始,經過5天的奮戰,拆除塔吊的工作終於接近了尾聲,工人爬到380塔吊的最頂端解開纜繩,吊臂最前端的第一二三節也被陸續拆下。卷揚機開足了馬力,徐彬的徒弟王旺在地面等待著最後一吊的安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