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臨近,位於南京近郊的雨花臺功德園,再一次進入祭掃高峰期。由於時間或空間等原因,部分逝者親屬不能到場祭掃,『代客掃墓』也就應運而生。而在今年,依托新技術,雨花臺功德園推出微信『直播代掃』,並隨即引發關注。(3月21日《新京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我們往往都是帶著是悲思情緒悼祭祖,攜帶好菜好酒加上煙霧繚繞的燒紙錢在墓牌前供奉著,這一習俗依然在很多地方流行著,由於一些人遠離家門,不方便回家,於是『代客掃墓』這一行業由此誕生,可是,這種做法能取代那種親臨其境的緬懷思念嗎?
南京雨花臺功德園推出微信『直播代掃』,采用3D拍攝的手機,親屬通過公墓官方微信公號,在輸入密碼後即可觀看『代掃』全程。然而,正如『代哭』行業,哭得淒然淚下,哭得踣地呼天,可這是真情實感嗎?如果逝去的先人在天有靈,看到墳前有許多陌生人,寧可不要這種衝著錢來的兔死狐悲虛情假意的演戲。同樣,明碼標價的『代客掃墓』的做法,是一種商業行為,說穿了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罷了。
誠然,流動的社會,為事業為生活而拼搏,總有種種原因不能回家,一味刻意要求回家祭祖很沒有人情味,也是行不通的。寄托哀思不一定非要回家,那麼,為何不讓在老家的宗族人代替掃墓呢?一來可以促進血緣關系的親情互動;二來,也是對逝去的先人一種尊重;三來體現自己的真誠態度。
還有一種更文明的祭祖方式,既然南京雨花臺借助於高科技延生『代客掃墓』行業,那麼,出門在外的人為何不也利用高科技自我實行祭祖呢?目前,網上紀念館很是時尚,可以通過打破時空阻隔,對失去的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在注重環保生態理念的當今,對環境保護尤其重要,還可以避免鋪張浪費的作用,這種破陋習樹新風的文明觀念理當積極提倡。
慎重追遠,民德歸厚。清明掃墓反應了我國對『孝』優良傳統的堅守,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的傳承,是一種對親情的堅守,縱使有多大的困難,只要心誠就好,而不至於淪落到『代客掃墓』境地,要知道每年多少海外華人都到大陸認祖歸宗祭拜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