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海口"海撈文物"調查:走私?詐騙?疑似文物從哪來
2017-03-20 11:05:07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標榜『海上絲綢之路遺珍』

  在海口市,記者輾轉聯系上幾位知曉內情的人士。在這些人中,有的自稱玩『海撈文物』二三十年了。

  據這些人解釋,『海撈文物』,即從南海撈出來的歷代沈船中的東西,包括瓷器、陶器等。

  然而,從海裡撈出來的真的是文物嗎?

  隨後,記者分別探訪了位於海口市的鼎臻古玩城、億聖和古玩城等幾家古玩市場。

  在鼎臻古玩城一層某商戶攤位前,幾件被商戶稱『保真』的『海撈文物』擺在櫥窗裡,最為打眼的是一款梅瓶。這款梅瓶高40多厘米,瓶身通體藍色,刻著白色龍紋。商戶說,此梅瓶叫『霽藍釉元代龍紋梅瓶』。陪同記者的『資深人士』悄悄告訴記者,這名商戶是潭門鎮居民,陸續出手了大量從西沙打撈出水的『文物』。

  記者查詢相關資料,霽藍釉龍紋梅瓶系元代景德鎮窯產,開始作為盛器,後來因為口沿極小,剛好用於插梅枝,遂被稱為『梅瓶』。目前存世的元代梅瓶非常稀有,與此件梅瓶相似的僅有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和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青花梅瓶。

  這款梅瓶的照片成為該商戶微信相冊封面,在其微信朋友圈中,則被標注為『海上絲綢之路遺珍』。

  記者查看這名商戶的微信朋友圈發現,半年來,其微信幾乎每天曬出自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遺珍』的『海撈文物』,有時一天曬十幾件,有時一天曬兩三件,還統一標注『海上絲綢之路遺珍』的字樣,總數達幾百件。

  今年2月19日,這名商戶在微信朋友圈曬出『海上絲綢之路遺珍/漢代龜銅印章』;次日曬出『海上絲綢之路遺珍/宋代建窯金絲兔毫斗立盞』和『海上絲綢之路遺珍/唐代絞臺三足把杯』;3月4日,曬出『海上絲綢之路遺珍/宋代影青花口瓶』……

  知情者告訴記者,包括他本人在內,有幾個潭門人從一個船老大手中買走了『海撈文物』,再轉賣給其他人。

  在海南另一古玩市場,記者來到一商戶門前,店內沒有其他顧客,只有攤主一人在玩手機。記者隱瞞真實身份,自稱從北京來,想看最近西沙出水的『海撈文物』。因為有中間人介紹,這名攤主招呼記者到店裡坐下,然後起身走到店門口,把門關好,拉下門簾。接著,這名攤主從身上摸出一把鑰匙,蹲下身子打開櫃子,從裡面拿出一個黑色小皮箱,小心翼翼打開箱子,裡面有數團紙包。紙包被一層一層揭開後,一塊玉佩出現在記者面前。

  玉佩呈圓形,黃色質地,直徑在20厘米左右,中間雕刻著鏤空圖案,玉佩摸起來手感細膩。攤主打開其他紙包,裡面是幾件玉器和一件金器。

  攤主告訴記者,這幾件東西是從潭門鎮一位居民手中收購來的。收這幾件東西時,對方告訴他,這是潭門鎮漁民從西沙撈出來的。如果真心想要,15萬元左右可以拿走。

  記者表示再考慮考慮,離開該攤位。

  大量疑似文物來源成謎

  記者在調查中看到,所謂『海撈文物』的實物有玉器、印章、青銅器、石構件、瓷器、金銀器等。

  當地『海撈文物』圈的多名資深人士表示:『從西沙出水的這批「海撈文物」中,就瓷器來說有宋代五大名窯、元代、明代、清代各時期官窯所出瓷器;就印章來說,有金印章幾百枚、玉質印章無數,歷史跨度從秦朝至清朝;還有各時期珍稀錢幣無數……』

  『這批「海撈文物」種類之多,數量之驚人,工藝之精美,實在令人嘆為觀止。』當地『海撈文物』圈一名資深人士說,如果這些器物是真的,那麼應該是從清朝宮廷流出的。

  記者注意到,有資料統計顯示,清朝宮廷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計算多達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各種奇珍異寶。

  『這要麼是一個最大的文物走私案,要麼就是一個最大的文物詐騙案。』瓊海當地一位收藏界人士這樣對記者說,『不論這些「海撈文物」是真的還是假的,希望國家文物等相關部門介入調查。』 (記者陳磊)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