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
產品一年前已投放
北青報記者發現,在該KTV產品的官網上,其實從未提及或標榜所謂『共享KTV』的名稱,記者聯系到生產此款產品的商家,工作人員稱,自2016年年初開始在北京各大商場投放迷你KTV『咪噠miniK』,目前全國范圍大約有一萬多臺『咪噠』投入使用,基本已覆蓋一線城市的大型商場,北京地區約有兩百多臺。『商家采用統一的配置,每臺設備包含一臺選歌系統,一個大屏幕,兩個高腳凳和兩個耳機等,空間為2平方米左右,最多可以供兩個人同時唱歌、錄歌。』
關於收費的標准,工作人員表示收費要考慮到設備投放和運營的成本,『每臺設備造價大約三萬,再加上電費和維護費,所以纔制定出這樣的價格,每個城市會根據成本價格有所不同,在北京大約是每分鍾一塊錢。』
對於用戶反映的歌曲不夠多的問題,工作人員稱這是由於許多歌曲受到版權限制。北青報記者詢問後續是否會更新歌曲時,該工作人員表示:『一直在更新,現在的曲庫基本上已包含了時下較為熱門的歌曲。』
北青報記者提到有網友將『咪噠miniK』稱之為『共享KTV』,工作人員表示『可以這樣理解,大家都在不停使用,跟共享單車的模式一樣』。對於用戶『收費較高,不算共享』的質疑,該名負責人回應稱,收費高主要是由於機器的成本和維護費用較高,另外根據每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價格也略有調整。
專家
嚴格意義上不算共享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郭馨梅教授表示,『共享』的意思是某種設施,某種設備不是獨有的、專有的,而是大家都可以享用。從某種層面講,迷你K確實有一些『共享』的含義,比如使用的隨意性,不受時間約束,也不需要支付酒水等附加服務的費用。但嚴格來講,迷你K『共享』的意思比較狹窄,它的使用成本相對較高,場所是固定的,適用人群基本是一些對音樂感興趣的群體,不像共享單車,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它的社會意義也不像共享單車那麼大,盡管同樣帶來了便捷,但共享單車蘊含的『綠色出行』理念更受大眾認可。
企業家蔡凱龍曾在其文章中談過共享經濟,他認為共享經濟面臨著忽略其社會屬性的問題,『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正是共享經濟的社會屬性,但目前在商業領域,很多商家往往是打著共享經濟的名義在做生意,把成本以提高價格的方式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記者張香梅實習記者徐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