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在大海揮灑青春——記參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中國『80後』
2017-03-18 18:50:11 來源:新華社  作者:張建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決心』號3月18日電 題:在大海揮灑青春——記參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中國『80後』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神秘浩瀚的深海,是地球上人類尚未逾越的『最後疆域』。以船舶為馬、以科學為韁,在這片『最後疆域』戰風斗浪、馳騁縱橫,是一件很『酷』的事。

  從小追求『做很酷的事』『不走尋常路』的張錦昌,支過教、留過學,三十而立之際,將自己的人生目標鎖定在深海。『深海裡有人類太多的未知、太多的需求,我們在這裡進行的每一步探索,都走在人類歷史的最前沿;每一項科學研究,都是人類好奇而未知的。還有比這更酷的事情嗎?』張錦昌說。

  34歲的張錦昌來自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這是他從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留學回國後,第一次踏著南海的波濤,將研究的目光,從地球上最大的火山--西北太平洋大塔穆火山,轉到了南海。

  『在南海大洋鑽探的大目標中,我的目標是通過研究海底岩芯樣品,解釋地震探測所得到的地震信號的岩石意義,為今後研究海洋岩石圈建立模型。』張錦昌說,『相對於整個地球,岩石圈在地球表面就像雞蛋殼一樣薄。了解海洋岩石圈的生老病死過程,是我研究的目標。』

  海洋在內心深處的吸引和魅力、以及『建設海洋強國』目標的召喚,還使得『決心』號上的另一位中國『80後』,放棄了原先從事的金融期貨工作,發奮考上博士,專攻海洋地質研究。

  這位年輕人名叫易亮,如今已成為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員。他說:『與期貨相比,我更喜歡科學的自由;與陸地相比,我更喜歡海洋的未知。深海裡充滿無數問題和挑戰,一切都是方興未艾、一切都還塵埃未定,這樣的研究領域令人充滿希望。』

  始於1968年的國際大洋鑽探,是世界地球和海洋科學領域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深遠的一項國際科學合作計劃。目前正在執行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每個航次都面向IODP成員國的科學研究人員開放。

  『當我們在美國看到中國科學家將主導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消息後,非常興奮,第一時間提交了申請,希望能為祖國的南海研究盡點微薄之力。盡管這個航次科學目標與我們做的研究有些不同,但科學研究都是相通的,上船後收獲很大。』來自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趙寧說,同行的張楊也有著同樣看法。

  南京大學畢業的趙寧,登上『決心』號之前,剛剛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聯合博士學位。下船後,就將奔赴德國馬普化學所進行海洋地球化學的博士後研究,此後他計劃回國工作。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科學研究起步晚、空間大,回國更有用武之地。』趙寧說,『目前我國一些科學研究的硬件,幾乎趕上了發達國家水平,但在科學視野和研究思維等軟件上,還有較大差距。希望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學成歸國後,逐漸縮小這種差距。』

  28歲的張楊與趙寧是同齡人。這位河北石家莊的女孩目前正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跟隨導師從事陸地三疊紀的古地磁研究。她說:『我的人生夢想是做自己喜歡、有意義的事。這次上船不僅獲得了南海古地磁數據,可進行海陸全球對比研究,還認識了許多老師,拓寬了科學視野,非常有意義。』

  到大海揮灑青春,正逢其時。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80後』老師雷超說:『海洋科學研究需要先進技術和大量投入,因此被稱為「貴族科學」。隨著我國綜合實力提高,海洋項目越來越多、投入越來越大,「貴族科學」越來越「平民化」,我們趕上了好時候。』

  作為一名老師,雷超在『決心』號上念念不忘自己的學生。他說:『大洋鑽探是國際深海研究的前沿,非常有助於開闊學生視野,美國經常有碩士生、博士生申請上船。而由於每個航次給中國的名額非常有限,中國學生很難有機會。期待我國早日建造自己的大洋鑽探船,那時我一定申請帶學生上船。』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