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拉薩3月16日電 (記者 白少波)16日,西藏山南市紮西次日山上的雍布拉康巍峨聳立,山腳下五彩經幡迎風飛舞。門中崗村的上百位村民身著盛裝,載歌載舞,一場傳承千年的春耕儀式,正在西藏第一塊農田上演。
當日,是藏歷的正月十九,西藏各地迎來『開耕節』。
門中崗村地處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村民們世代耕種的上千畝土地中,有兩畝田被稱為『薩熱索當』。據傳,2100多年前,藏族先民在雍布拉康南側開墾了這塊農田,種植谷物,被視為西藏農耕文明的開端。
39歲的紮西邊巴,一大早就把拖拉機擦得乾乾淨淨,在拖拉機頭上掛上一條潔白的哈達,又在旁邊插上一束花。開耕節這樣的裝束,千百年來都是用來裝扮耕牛的。紮西邊巴在10多年前,有了第一輛拖拉機後,家裡的老耕牛就『解放』了。
這臺紅色的『東方紅號』拖拉機,是紮西邊巴的第三臺『鐵牛』。『家裡13畝地,以前耕地、平整、播種,要花一個月時間,現在不到一個星期就可以完成。』
從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的紮西邊巴,有了更多空閑時間,外出打工成了他和村裡人的又一條謀生之路。盡管打工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了務農,但是在開耕節這樣的日子裡,他還是和全村人早早就開始籌劃了。『我們世世代代以土地為生,辦好開耕節,也是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10時,伴隨著眾人的祈福聲,一股股青稞酒灑進煨桑堆中,濃重地桑煙騰起。村民們捧著五谷豐收斗,為10多位拖拉機手獻上哈達,再把青稞酒灑在拖拉機頭上。
紮西邊巴發動拖拉機,一馬當先,開進田中,?亮的鐵犁劃開肥沃的土地,清新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
『早幾年,村裡一畝地只能產一兩百斤糧食,現在最少也能收五百多斤,多的能有上千斤。』57歲的門中崗村黨支部書記紮西巴珠說,村裡的土地自從包產到戶以來,產出的糧食有青稞、小麥、油菜,農戶收成不斷提高。
『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搞旅游、開商店,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萬多元。』紮西巴珠說,村裡僅有的5戶貧困戶也都脫貧了。
除了科學方法和現代機械,西藏這塊最古老的農田也搭上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快車。4年前,一家企業來到這裡,實行『公司+村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種植有機青稞。紮西邊巴家的10畝地租出去後,一年能有13000多元收入。
『這片土地歷經滄桑,但依然傳承青稞種植的農耕文明,這裡是民族文化生命開始的地方。』企業負責人王兆基對西藏第一塊農田有深厚的感情,『將青稞文化發揚傳承,融入中華農耕文化中,是我們的使命。』
2016年,西藏糧食產量突破100萬噸,現代農牧業發展水平不斷提昇。據了解,今年西藏將全面實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以維護農牧民合法權益,促進土地經營有序流轉,激發農牧區活力,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