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年輕大學教師『裸辭』去大城市又回來:解咒心魔
2017-03-17 15:15: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允許自己離開也允許自己回來

  簡易

  『小張老師辭職啦,就是那個去年畢業留校任教的,去了南方的某大學。』學校裡,人們竊竊私語。

  小城的大學裡,時有年輕教師為追尋理想而『裸辭』,奔向大城市的高校。每每有人離開,隨之而來的議論會持續發酵一段時間,語氣中帶著羡慕——欣賞他們的勇氣和魄力,當然也有微妙的嫉妒氣息流竄。

  不到仨月,卻又聽說『小張老師回來了』!眾人倍受觸動:啊,這麼快就回來了?他怎麼好意思回來?

  的確,他說那所大學沒有那麼優質,是自己太理想化了,以為只要離開小城,就別有天地,其實不然……所以決定回來,從本職工作紮實做起。他看上去冷靜而堅定。

  回來的消息比走更具爆炸性:原來,走了還可以回來!並且,還可以從頭乾起!

  我佩服小張老師的勇氣,腦海裡也閃回出那些揶揄回歸的詞句『好馬不吃回頭草』『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我一直心有疑問:假如項羽回家見了江東父老,會發生什麼呢?

  若將從此深陷囹圄,或『被輿論凌遲』,那當然不能回,可江東是他的故鄉,是養育自己的地方,等待他的應該是關切和支持,是可以療傷後重新出發的力量之源。而他感到『無顏』,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自尊心——坍塌了,是他過不了自己心中那道坎兒!生命就此結束。

  顯然,小張老師完全不同,他允許自己出去,也允許自己回來,或許他也考慮過回來後人們的看法,可最終沒有被『別人怎麼看我』所統治和擺布;而項羽只允許自己出戰,不允許失敗,於是客死他鄉。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人擁有這個『允許』?我想起一位留學美國的學生的經歷,他曾撥通了我的視頻電話:我快橕不下去了,可又不敢回去,父母花了這麼多錢供自己上學,怕他們接受不了,我太沒用了;就這麼回去,同學朋友會看不起……

  我問他:孩子,究竟是什麼令你如此篤定,如果你回去就一定會得到那樣的對待?

  他沈默了,我靜靜地等著他。過一會兒,我說:此刻我和你在一起,咱們做個試驗,即刻給父母打個電話,試著說出來,看看是什麼結果?

  他再三猶豫後,撥通了媽媽的電話,以前都是報喜不報懮,可這次說出了自己從來沒有提過的困難處境和絕望感。

  他聽到母親在那邊說:想回來就回來吧,放棄不可恥……他突然嚎啕大哭:原來我是可以回去的,不是不可以……

  等他情緒穩定了,我慢慢對他說:孩子,父母是誰?是催你吃飯、洗澡、寫作業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即使整個世界都拋棄你,而依然願意接你回家的人,是給你無條件愛的那個人,是你碰到過不去的坎兒,就想到去投奔的人,是你永遠的港灣……這回相信了吧?

  父母深刻地愛著自己的孩子。然而有時候,父母不知道如何去愛,令孩子感覺為:父母只愛分數,不愛我;送我遠走他鄉,也是為了保有親朋好友面前的體面。孩子犯錯誤了,羞辱他、嘲笑他、冷漠他,甚至施以暴力,以為那樣是在幫助他,令他印象深刻而不再重蹈覆轍。殊不知,這些『不允許』,會烙印般刻進孩子的心靈,伴隨他長大成人,養兒育女。

  人人內心裡都住著一個父母,他(她)或許來自親生父母,或是老師,或是其他重要他人——那些能決定我們快樂與否,而我們又無力對抗的人,他們的態度內化為我們心中的父母,以後也如此對待著自己以及他人。

  曾經被允許過,長大了纔會允許自己累了,就歇一會兒;錯了,有勇氣改;偏了,可以拐彎;方向反了,可以掉頭……能夠允許自己的人,纔能夠允許他人,尤其是允許所愛的人去自主選擇。

  厚實而穩定的愛,令你敢於離開,也敢於回來,因為你一直感到安全。聽從內在的召喚,自由地決定離開或回來,停止浪費生命般的努力,也可不至於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彎。

  文章開頭的小張老師可以,其實項羽原本也可以,只是他被心魔——所謂自尊所累,而心魔是可以通過心理輔導被解咒的。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