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北京3月16日電(記者 陳恆)3月16日上午10時,隨著最後一罐混凝土澆築完畢,北京新機場航站樓混凝土結構封頂。此舉標志著我國規模最大的空地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工程將全面轉入鋼結構安裝階段,成為新機場項目總體工期計劃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當日,北京新機場安全主題公園正式啟用,北京新機場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姚亞波講授了『平安工程』第一課。
北京新機場定位為『大型國際樞紐機場』。場址位於北京市大興區榆?鎮、禮賢鎮和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之間,直線距天安門約46公裡、距首都機場約67公裡、距廊坊市約26公裡。遠期規劃年旅客吞吐量1億人次以上,滿足年貨郵吞吐量400萬噸的運輸需求。本期按照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00萬噸、飛機起降量62萬架次的目標設計,主要建設4條跑道、70萬平方米航站樓,同步建設航空公司基地、貨運、空管、供油、維修、航空配餐等各類保障設施。新機場於2014年開工建設,計劃2019年建成並投入運營。目前,飛行區工程、場內交通市政工程深入推進,航空公司基地、空管工程、口岸設施建設等正按計劃實施。
作為舉世矚目的重點工程,北京新機場服務國家戰略、瞄准世界一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一項世紀工程。特別是在創新發展方面,北京新機場建設開創了多個世界一流和國內首創。為最大限度方便旅客出行,主航站樓采用放射指廊構型,從航站樓中心到最遠端登機口步行距離不超過600米,步行時間不到8分鍾。航站樓流程采用雙層出發設計,以此來滿足旅客大量的陸側車道邊需求,部分機位采用國內國際混用,提高了機位利用率,設立中轉手續集中辦理區,中轉流程更加便捷。候機空間兼顧室內室外環境,指廊端部以絲園、茶園、瓷園、田園和中國園為主題,為旅客打造中國園林候機體驗。航站樓在國內首次實現綜合交通無縫銜接,高鐵、地鐵、城鐵等多條軌道地下穿越,軌道站臺設置在航站樓下方。為有效降低底部軌道震動對上部結構的影響,設置了1232個橡膠隔震支座和彈性滑板支座,提高了航站樓結構的抗震性能,解決了超大超長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的技術難題。
北京新機場航站樓主體結構由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及空間網架結構體系構成,建築面積大、技術含量高、施工組織難。航站樓主體工程於2016年3月15日正式開工,在開工一周年之際,實現了混凝土結構封頂。截至目前,主體結構共澆築混凝土166萬立方米、綁紮鋼筋32萬噸。鋼結構屋面中間設8根C型柱支橕,單根C型柱重量達600至700噸。為方便材料運輸,在核心區內搭建了國內建築工程首個鋼棧橋,一南一北的兩條跨越式鋼棧橋分別長489米和670米,每座鋼棧橋上鋪設4條鐵軌,配備8臺小火車,較好地解決了一臺70米半徑的大型塔吊需要3次倒運纔能把建築材料運到指定位置的材料運輸問題,功效提高了3到4倍。
此外,北京新機場本期建設的4條跑道采用『三縱一橫』全向構型,在國內尚屬首次,是新機場規劃設計的創新性實踐。『三縱一橫』構型適合京津地區的空中運行特點,為空管運行提供了多種可行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北京地區緊張的空域資源,減少飛機空中運行時間和地面滑行距離,有利於提高空地一體運行效率,並減少對周邊區域的噪聲影響,是實施綠色機場建設的標志性成果之一。飛行區工程施工過程中,在國內首次實現強夯、衝擊碾壓、振動碾壓等施工過程的數字化監控,相關成果已申請中美兩國專利,其中強夯數字化監控為世界首創,實現了工效與質量的雙提昇。
北京新機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交通先行、民航率先突破的標志性工程。按照『堅持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原則,北京新機場將被打造成引領綜合交通發展的新樞紐、驅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引擎、展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國門;新機場臨空經濟區也將成為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承載區、國家航空科技創新引領區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
按照工期計劃,今年年底航站樓將完成封頂封圍。北京新機場建設指揮部正在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繼續加強統籌協調、項目管理、運營籌備,實施最嚴格的施工管理,集成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全力把北京新機場建成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成為展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