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代表講述家鄉脫貧故事】系列③
『農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農民』
——五位基層『村支書』人大代表的履職心聲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處的相關表述振聾發聵。

福建省下黨村搭上『互聯網+』快車,在脫貧路上大步向前,成為貧困村脫貧致富的縮影。
全國兩會期間,一批批來自基層一線的人大代表不僅為基層代言,更為基層群眾發出鏗鏘『民聲』。他們有人正在探索脫貧新思路,有人已經成了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雁』。讓我們一起聽聽這五位基層『村支書』人大代表們的履職故事。
(一)
『對偏遠山區來說,基礎設施建設太重要了』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國

王光國的微信名叫『拼命三郎』,周圍人也愛叫他『愚公支書』。十年前,他帶領著全村上下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康莊大道,結束了幾代人肩挑背磨出行難的日子。路修好了,王光國又開始忙著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現在40多歲的王光國一頭青絲已經添了縷縷華發,『越來越忙,有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但很充實。』可在『充實』背後,是王光國給出的一張履職成績單:5年來提出20多個意見建議,半數以上得到落實,自己所在的店子坪村實現了整村摘帽脫貧。
『偏遠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太重要了。比如修路,可以讓山區老百姓和外界實現聯通,可以把老百姓帶向富裕。』今年全國兩會上,王光國的建議依舊圍繞著『扶貧』『致富』,聚焦農村產業的發展,『要使市場主體和龍頭企業到村裡,幫扶老百姓脫貧致富。』
王光國說,現在店子坪村正在大力發展獼猴桃種植產業,還成立了蔬菜合作社,讓農戶在合作社裡把產品銷售出去;下一步,准備打造紅色教育基地,通過旅游產業使老百姓更加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