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從人民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力量
2017-03-15 15:53: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霍小光、張旭東、羅宇凡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勇立潮頭的歷史擔當

  2017年3月7日上午,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充滿了昂揚向上、朝氣蓬勃的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正在這裡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

  徐強代表來自企業生產一線。他告訴總書記:『幾年前參加人大代表選舉沒有被選上。當時很多人安慰我說,人家沒抽你一根煙、沒喝你一口酒憑啥選你?後來,我被補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這是組織和選民對我的信任。』

  『人間正道是滄桑。』徐強說,現在遼寧政治風氣越來越好了,我們要用全部智慧力量,精益求精做好本職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基層一線的同志當人大代表,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治優勢。

  去年,中央嚴肅查處了遼寧拉票賄選案。通過對案件嚴肅查處並深入開展警示教育,遼寧政治生態正一步步修復。

  結合剖析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四川南充拉票賄選案的慘痛教訓,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面對眾者皆墨,是不是法不責眾,下不為例?不!法要責眾,以戒今後!

  鮮明的問題導向,堅定的責任擔當。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直面黨風政風中的沈?痼疾,只有真抓嚴管、激濁揚清,纔能凝心聚力、攻堅克難。

  全面從嚴治黨,是貫穿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全過程的一條紅線,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論述最多的話題之一。

  2014年,在安徽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總書記要求,各級領導乾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由此展開,將作風建設持續引向深入。

  2015年,在江西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總書記指出,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要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下大氣力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全面從嚴治黨從下大氣力『治標』轉向『標本兼治』,黨內政治生活不斷加強。

  2016年,在看望民建工商聯委員時,總書記用『親』『清』二字定義新型政商關系,為領導乾部同民營企業接觸交往劃出了高線和底線。

  今年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再次強調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意義:推動遼寧振興,建設一支思想素質高,道德品行好,執政本領強,工作作風實的乾部隊伍,最為關鍵。

  針對遼寧正在向經濟數據弄虛作假開刀,總書記說:『遼寧把數字謄清、見底、擠乾水分,雖然你們拿出來的數字好像不太好看,但我覺得實際上很好看,這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數字。黨中央支持你們這麼做。真正憑著真抓實乾、鍥而不捨努力把經濟搞上去,這纔是中國人的脊梁。』總書記的話贏得全場代表的熱烈掌聲。

  習近平總書記堅定地說:『真正把忠誠黨和人民事業,做人堂堂正正,乾事乾乾淨淨的乾部選拔出來,讓不作為的人坐不穩,讓忽悠的人沒前途,讓跑官要官的人沒市場,讓買官賣官的人受嚴懲,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鮮明特色。

  從一次會議到五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就全面依法治國同代表委員們進行了深入交流。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靠法治——

  要建立健全統一的國有資產監管法規制度體系和基礎管理工作體系,實現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全覆蓋,全面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重大風險事件的發生。

  進一步擴大開放要靠法治——

  要緊緊圍繞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推進對外經濟貿易領域的法治建設,加強對各類經濟主體的法律服務,營造公平有序的經濟發展法治環境。

  保障邊境地區安全穩定要靠法治——

  加大對邊境地區投入力度,依法加強社會治理,深入推進平安建設,依法管控邊境秩序,維護邊境地區安全穩定。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要靠法治——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把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維護少數民族合法權益納入法治化軌道。

  用制度治黨,依法依憲治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局高度,牢牢堅持和發展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展現出引領時代的寬廣胸懷和勇於自我革命的歷史擔當。

   面向未來的戰略選擇

  2017年,中國發展進程踏上一個重要節點——

  從黨的十八大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8年進程已經過半;

  從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邁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步伐,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進程也剛好過半。

  舟至中流,擊楫勇進。

  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中國必須在前進的道路上集聚新的發展動能。

  『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化改革開放,引領創新驅動。』

  從一次會議到五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每年都要到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改革開放、創新驅動是必談的話題。

  今年,在講到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時,總書記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要求上海『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亮明我國向世界全方位開放的鮮明態度』。

  這是寄予上海的厚望,更是立足全國、放眼世界作出的戰略選擇。

  改革開放、創新驅動。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同樣提出了這個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用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8個字。他說,騰籠不是空籠,要先立後破,還要研究『新鳥』進籠『老鳥』去哪?要著力推動產業優化昇級,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鳳凰涅槃。

  與廣東、上海這樣的改革開放排頭兵相比,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結構調整之痛。

  五次全國兩會,四下東北三省代表團。東北振興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

  在遼寧代表團、在吉林代表團、在黑龍江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

  今年3月7日,在遼寧代表團,總書記在同鞍鋼集團董事長唐復平代表交流時,清晰闡明了對這一問題的深邃思考。

  總書記問:『鞍鋼發展方向是去產能、保產能還是增產能?』唐復平說,鞍鋼有去產能的任務。一開始擔心產能是不是真能去掉,但經過一年多努力,已經感受到去產能帶來的好處。下一步,好的產能要保留,落後的堅決去掉。

  『一定要調結構啊。』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結構調整一定不要搞相濡以沫,讓『僵屍企業』苟延殘喘。一定要騰籠換鳥,最後達到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境界。長痛不如短痛。

  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貫徹在新常態下秉持發展新理念的必然選擇,是應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矛盾困難的有效良策,也是遼寧振興的必由之路。』

  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事實上,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代表團、湖南代表團等不同場合,圍繞轉方式調結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去年和今年還專門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要求。

  追求綠色發展,同樣是轉換發展動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江西代表團,總書記生動地描繪:『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在青海代表團,總書記巧妙作出比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在黑龍江代表團,總書記殷殷囑托:『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

  在創新中尋找改革動力,在改革中激發創新活力。

  人纔,是創新的關鍵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發揮全國政協委員人纔濟濟的優勢和特點。2013年參加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要加強科技人纔隊伍建設,為人纔發揮作用、施展纔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聯組會上,專門強調激發知識分子創新活力和潛力,聚天下英纔而用之。他還對姚愛興等9位委員的發言逐一回應,對廣大知識分子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給予肯定,希望他們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作貢獻。

  中國發展,離不開和平外部環境。國防和軍隊建設至關重要。

  『強軍的責任歷史地落在了我們肩上,要挑起這副擔子,必須敢於擔當,這既是黨和人民的期望,也是當代革命軍人應有的政治品格。』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激發出全軍將士空前高昂的斗志。

  ——實現強軍目標,必須抓住戰略契機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

  ——把軍民融合發展上昇為國家戰略,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

  ——軍隊要強化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積極參加和支援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以實際行動為人民群眾造福興利;

  ——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依法治軍,加強軍隊建設和軍事斗爭准備,確保如期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二步目標;

  ——下更大氣力推動科技興軍,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為我軍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橕。

  習近平總書記5次出席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圍繞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這一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為實現強軍夢提供了根本遵循。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兩岸關系……觀大局、察大勢,議大事、謀大計,從一次會議到五次會議,從人大代表團到政協聯組會,習近平總書記同代表、委員共商改革發展大計,從人民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力量,推開了一幅中國改革發展多姿多彩的時代長卷。

  2017年全國兩會大幕將要落下。代表、委員帶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托,滿懷信心走向廣闊的實踐天地,將黨的主張、國家的意志傳遞給億萬人民,以實際行動共同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正邁向更加壯闊的又一程。

  《人民日報》( 2017年03月15日01版)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2017全國兩會

【兩會動新聞】2017年全國兩會微平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