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在以『一帶一路』引領對外開放。通過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調整優化了產業結構,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下基礎。促進我國的企業更好地參與全球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
中國不僅與沿線國家開展戰略對接,推進政策溝通;而且推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鐵路、公路、航空、航運、電力、通訊等的重大項目建設,推進了區域互聯互通、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和貿易暢通。通過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我國逐步確定了適用於全國的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進一步擴大了對外開放的范圍;通過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推進境外項目建設運營一體化,帶動國內裝備、技術、標准、管理和服務『走出去』。
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年的重點工作是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主要分為以下三大方面。
首先,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陸上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建設,構建沿線大通關合作機制。『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來,中巴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均已開始建設,其中在中巴經濟走廊上,包括公路、港口、鐵路、水電站等項目都已開始建設,瓜達爾港已初步建成並投入運營,海上合作支點建設正加速進行。2017年,六大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建設將加速推進。為『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提速。進而實現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其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我國裝備、技術、標准、服務走出去,實現優勢互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來,中國除設立了400億美金的絲路基金之外,還專門建立了數千億國際產能合作基金,其中包括與哈薩克斯坦的中哈產能合作專項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中國-中東國際產能合作基金等。通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中國與接近30個國家建立了國際產能合作機制,提高了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帶動了中國裝備、技術、標准、服務走出去,與沿線國家實現優勢互補,共同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與互聯互通水平的提高。
最後,加強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交流合作。『一帶一路』沿線除了兩頭東南亞活躍的經濟圈以及歐洲發達經濟圈之外,中間地帶分布著不少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地區的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還需要從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教育入手,從『一帶一路』各具特色的旅游合作建設入手,通過提高『一帶一路』的旅游合作,加強沿線國家人民的相互了解,進而促進沿線國家人民的相互信任,從而加強沿線國家人民的互相合作,提高共建『一帶一路』的效率和水平。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在共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的基礎上使沿線國家結成命運共同體。(劉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