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四川眉山陽春三月桃花朵朵開,民眾賞花忙。劉忠俊攝
但是上述方式,不是特別適合郊游賞花。別擔心,古代的文藝青年們很快發明了新花樣。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朝學士許慎選就很會玩。他喜歡請親朋好友看花觀景同時吃吃喝喝,幾乎每年春天都要在花園裡擺宴。只是,別人家的宴席都有座位,許學士不這樣。
有人就問了,許慎選你請大家來喝酒賞花,為什麼不擺座位呢?許慎選笑言:『我有天然花裀,何必再放座位呢?』原來浪漫的許學士讓僕人收集花園裡掉落的花瓣,然後鋪在地上,來了客人就坐在這些花瓣鋪成的厚墊子上。
要說風雅這個東西,固然好聽,但也難擋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古代不是所有人都像許慎選一樣,能在大花園請客;也不像現代社會經濟那麼發達,農家樂小飯館遍布景點,古代人郊游賞花一出去就是大半天,怎麼填飽肚子就成了大問題。

資料圖:武漢東湖櫻園櫻花開放,游客和市民在雨中觀賞櫻花。中新社記者張暢攝
什麼?你說讓文人雅士們吃冷餐或者帶著鍋碗瓢盆自己做?太LOW了!清代沈復寫過一本書叫《浮生六記》,裡頭記載,當時蘇城有想賞花的文人,想出了一個完美的點子來解決遠游飲食問題:他們請一個賣餛飩的一起春游。
據說,那時挑著擔子賣餛飩的小販都是現煮現賣。於是大概情景是這樣的:文人們一邊賞花吟詩,小販們一邊支鍋點火准備做飯。雖然畫風略顯違和,但這種辦法,既成全了文人雅士們賞花的樂趣,小販的餛飩也賣出去了,想來也算兩全其美。
總之,不管怎麼賞花、去哪兒賞花,『看』固然是目的之一,但其中也寄托了人們美好的心願。借花言事、詠花抒懷,多少與之有關的詩句美文流傳至今,仍然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