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短板再出實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使產品更多適應市場新變化,滿足消費者新需求。因此,中國將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把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作為提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
據介紹,國家質檢總局將就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加快建設。支樹平表示:『對質量的短板,要組織各方力量進行技術攻關、提出改進提昇方案。對一些產品生產集中、假冒偽劣較多的重點地區實行區域整治、集中整治、掛牌督辦。必要時可以約談當地負責人,「亮黃牌」並曝光。』
多措並舉助力開放
對外開放過程中,標准、計量、認證、檢驗檢疫等質量支橕十分重要。據支樹平介紹,中歐班列開通後,許多出境班列會遇到檢驗檢疫問題。這是因為每個國家有自己的檢驗檢疫制度,在食品、農產品等方面管得很嚴。對此,中國有關部門專門研究檢驗檢疫政策,為企業提供方便。
『中歐班列從歐洲國家開往中國,會經過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我們和這些兄弟國家商量,解決了過境檢疫問題。』支樹平說,今年國家質檢總局將從保障『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加強已有合作文件落實、做好標准協調與認證、加強執法互助等多個方面繼續做好相關工作。
食品安全築牢防線
對於社會各界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支樹平表示,國家質檢總局現在建立了符合國際慣例,覆蓋『進口前、進口時、進口後』3個環節的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在進口食品源頭的監管上,目前有178個國家和地區、8大類2000多種進口食品獲得准入。與此同時,國家質檢總局還對89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6萬家食品企業實行注冊,對12萬多家境外出口商和3萬多家境內進口商實施備案。
『進口食品到了口岸要進行查驗,通過風險監測預警,築起「防波堤」。對不合格的食品,該銷毀的銷毀,該退運的退運。』支樹平表示,食品進口後,有關部門會跟蹤監管,將『最後一公裡』這道關把住。(記者王俊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