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珍參觀西黃寺清淨化城塔
為邊境地區修路成了她心中的『執念』
盡管次珍家鄉的人民已經過上了越來越美好的生活,但這位錯那縣門巴族唯一的全國政協委員卻並沒有就此滿足、停下腳步,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其他還處在貧困中的邊境地區。針對六個地處邊境、交通不便、道路崎嶇的鄉村,她又有了新的想法。
次珍說,在這些地方,由於交通不便,上學、就醫都不方便,導致那裡的年輕人『留不住』,老人又『走不出去』,村裡一位89歲高齡的老人,至今都還沒有出過縣城,生活更是困難。面對當地群眾的貧困生活狀態,她一提起來就忍不住流眼淚。
巨大的差距深深刺痛了次珍的內心,為了改變貧困現狀,她在調研中仔細觀察、認真交流,問了村民許多家長裡短的情況,深深感受到『交通不便的話什麼都發展不了,要想富先修路』。她對那位89歲的老人說:『這次我去「兩會」的時候一定要帶這個提案,你們等著我的消息。』
次珍沒有食言。今年的『兩會』上,她提交了一件關於建設錯那縣邊境大通道建設項目的提案,希望邊境大通道能夠擴大交流,使邊境鄉村的旅游資源、自然資源得以融合,進而提高群眾收入。這份提案濃縮了她在調查中傾聽到的基層群眾呼聲,以及帶給她最強烈的感受。她說,作為政協委員,就必須要把群眾的話說出來,她的願望就是百姓們能夠幸福。
而就在她即將結束自己的第一個全國政協委員任期之際,次珍也表示,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任務依舊很重,擔子依舊很沈。但即使她以後不再是政協委員,她仍然希望能為幫助貧困、不發達地區群眾脫貧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如果有錢我就自己修,沒錢我就想辦法,一定要把路給他們修通』,在次珍心中,這條70公裡長、卻牽著成百上千群眾小康夢的路已經成了他們全家人的最大願景。為此,她謹記著曾經身為村支書的老父親的話,吃最簡單的飯,做最實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