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港澳臺
搜 索
年均降雨量超2000毫米 多雨的香港如何防洪?
2017-03-13 14:07:1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香港3月12日電(記者 郜婕)香港地處亞熱帶地區,年均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時有不同強度的熱帶氣旋到訪,使北郊低窪地帶和市區部分舊區面臨洪澇風險。

  多雨的香港如何有效防洪?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12日在社交網站臉書公布的一段關於渠務署防洪措施的短片,有助於解答這一疑問。

  據短片介紹,渠務署下設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協調渠道和水道淤塞的緊急清理工作,處理水浸報告,並向政府相關部門和市民發布信息。

  這一中心全天24小時運作。一般天氣下,中心工作人員接聽渠務署熱線電話的來電,處理市民有關渠務的求助。當天文臺發出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8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和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這一中心便發揮統籌作用,指揮渠務署工作人員分赴各區處理水浸問題,向需要地區增派人手。

  中心的大型電視幕牆顯示各區主要河流、水道和明渠的實時影像,也播放天文臺、運輸署資訊和各電視臺的即時新聞,讓工作人員隨時掌握最新情況。

  各監測點的雨量和水位數據經遙測系統被不斷傳送到這裡。當水位達到警戒線時,讀數會轉為紅色,中心工作人員隨即安排待命人員到場跟進,且在有需要時通知其他部門采取救援或疏散等措施。

  渠務署總工程監督黎超良說,除了實時監察系統,市民提供的信息也有助了解現場情況。『遇上渠道淤塞或水浸,有些市民會即時拍照甚至拍攝短片上載臉書群組。我們看到後,會立即安排工人處理。』

  渠務署通常在雨季收到較多求助,據黎超良介紹,去年1月天氣持續寒冷時,求助個案也較以往增加、四成。『市民在家洗碗和棄置食物殘渣,油分會流入污水渠,遇冷凝固,阻礙水流,部分甚至黏在渠道內側,導致瘀塞。』

  除了應付突發洪澇事件,渠務署也未雨綢繆,定期檢查雨水和污水管道,確保渠道暢通。

  據介紹,渠務署目前管理全長超過4500公裡的雨水和污水管道。其中,不少位於老城區的管道已經使用超過30年,逐漸老化損壞,嚴重的可能引發路面塌陷,影響交通、環境和公眾安全。

  近年來,渠務署在更換和修復管道時多采用『無開坑式』技術。與傳統操作方式相比,『無開坑式』的優點在於無需挖掘整段路面。

  『無開坑式』最常用的是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工人先在管道一端的沙井用壓縮空氣將厚約5毫米的聚酯纖維軟管套入原有渠管,當軟管到達另一端的沙井,工人再將蒸汽或熱水導入軟管內,使它變得堅硬,成為新渠管。

  渠務署工程師梁灝駿說,這種方法可縮短施工時的封路范圍和時間,降低工程對交通和市民的影響。『以一條長10米的雨水渠為例,如果我們采用開坑式工程,工期最少3個月,但采用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只需約3天便可完成整項工程。』

  由於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只適用於乾涸的雨水渠,渠務署2016年9月引入另一種『無開坑式』新技術,即螺旋纏繞修復技術,修復仍有水流的污水和雨水乾渠。這一新技術當年用於修復兩段直徑105厘米、總長115米的污水渠,僅用時3個星期。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