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基層代表講述家鄉脫貧故事】系列②有淚也有笑——『懸崖村』支書駱雲蓮代表的履職故事
2017-03-11 21:00:44 來源:光明網  作者:李政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不用查桌簽和座次表,單看一身黃綠色的少數民族披肩服飾,記者便很容易從代表團裡辨認出『懸崖村』女支書駱雲蓮。

  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駱雲蓮等6位代表現場發表意見。『總書記真是時刻把貧困地區的老百姓放在心上。』『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把兩會精神和總書記的牽掛傳達給每個人』,雖然帶有濃重的四川口音,但那份喜悅和激動卻溢於言表。

  因為四處懸崖峭壁,僅靠著一條天梯與外界連通,駱雲蓮所在的雅安漢源縣永利鄉古路村被稱為『懸崖村』。5年裡,『懸崖村』大變樣,處處遍開了『幸福花』;這位70後村支書也大變樣,思想、見識不斷完善、增長。『有淚也有笑。』駱雲蓮這樣總結過去5年的履職感受。

  四川代表團小組討論會上,『懸崖村』女支書現場發言。

  談變化:

  從天梯到騾馬道,再到公路和觀光索道

  記者:您的微信名叫『我從天梯上的村莊來』,能不能介紹一下村子的情況?

  駱雲蓮:古路村位於大渡河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的崇山峻嶺之間,海拔1400米到2500多米。過去,村裡唯一的上下山通道就是懸崖上的『天梯』,村民基本上是和外界隔絕,被人們稱為『懸崖村』,經常從山腳到山頂來回要四五個小時。後來,山上開鑿修建了騾馬道,但是剛開始的騾馬道沒有安全措施。現在,騾馬道上修建了安全護欄、安全網,還修建了索道,上山下山只用幾分鍾。

  記者:雅安地震後,災後重建情況怎麼樣?

  駱雲蓮:以前村子的房子多是木質結構,地震中受損程度很大。地震後,村裡40多戶重建,50多戶加固,現在村裡的房屋都是磚混結構。

  記者:除了修建索道、重建房屋,這幾年村子還有哪些變化?

  駱雲蓮:變化很大,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最開始,村民們基本上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多在山上零零散散地種些核桃,加上養些牛羊,勉強維持溫飽生活。現在不管是水、電、路這些,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記者:現在村裡的網絡也覆蓋了嗎?

  駱雲蓮:現在網線已經沿著索道牽進了村子,以後網絡通了,又會打開一條村民與外界連通的『通道』。村民們的土特產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銷售,更多人會知道我們村子,更多人會到這裡觀光旅游。

  談脫貧:

  要形成長效機制,不能短期脫貧後再返貧

  記者:現在村裡各項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了,貧困戶的脫貧情況怎麼樣?

  駱雲蓮:現在修建了觀光索道,騾馬道中途還修建了觀景臺,現在越來越多游客來這裡觀光。鄉村旅游還會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的發展,人們現在都想在吃飽、吃好的基礎上吃出健康,村子裡空氣好、無污染,農產品不用化肥農藥,游客喜歡買這裡肉、蛋等農產品,這些產業就被帶動起來了;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扶持下,村裡還種植了2000多畝核桃,都是選栽的優良品種。村裡原有42戶貧困戶,去年脫貧了6戶,今年的目標是8戶,明年爭取全部脫貧。

  記者:村子在脫貧過程中,會不會出現『被脫貧』『數字脫貧』情況?

  駱雲蓮:脫貧不是一個口號,不能玩『被脫貧』的數字游戲。現在村民收入形式很多,比如,種核桃、農家樂、賣土特產等,如果想『數字脫貧』很容易操作。但是,農村的精准脫貧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要有形成長效機制,絕不能短期脫了貧之後,再出現返貧的情況。

  談建議:

  來自基層,更應關注基層群眾的衣食住行

  記者:這幾年您提的建議都與基層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吧?

  駱雲蓮:恩,是的。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村支部書記,自己的建議都是反映最基層的需要。比如,之前提的有些政策不能一刀切,平原地區幾萬元就可以修一條公路,在山區十幾二十萬可能都難辦到,如果一刀切就很容易出現豆腐渣工程,造成安全隱患。

  記者:今年帶來了哪些建議?

  駱雲蓮:今年提了《關於支持雅安繼續執行留存電量價格政策的建議》《關於加大國家生態功能區面源污染源治理財政投入的建議》《關於破解水電難題促進災區產業振興的建議》《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棚戶區改造相關政策的建議》。

  記者:結合棚戶區改造,談談提這項建議的思考?

  駱雲蓮:隨著棚戶區改造的不斷深入,有效改善了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越來越多城鎮居民住上環境適宜、設施健全的新房,緩解了城市內部二元矛盾,提昇了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促進了社會和諧。但目前,仍有較多群眾居住在棚戶區中,住進新房的棚改居民不適應新型社區物業管理等諸多問題依然存在,棚改綜合措施有待加強。所以,建議繼續加大棚改資金投入力度;盡快完善棚改相關土地及物業管理政策體系;並且加強政府購買棚戶區改造服務的政策指導。

  談責任:

  人大代表是一座架起群眾與政府的橋梁

  記者:作為基層人大代表,這5年的人大代表經歷對自己有哪些改變?

  駱雲蓮:自己剛剛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還不是很懂人大代表的工作,擔心搞不好會對不起這個稱號。記得第一年參加討論會時,看見團裡其他代表提的建議都非常好,自己有很多想法卻表達不出來。這5年裡,自己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能夠感覺出自己的進步:一是從四川團的各位代表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另外,自己積極參加全國人大以及市縣各級人大開展的調研活動,增長了很多見識。

  記者:怎麼理解全國人大代表的責任?

  駱雲蓮:我覺得,人大代表就是架起群眾和政府的一座橋梁。我們把基層老百姓的聲音帶到全國兩會上,再將會上的精神傳達給每一位基層群眾。這5年的履職經歷,有喜悅也有辛酸,有淚也有笑。因為一直擔心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好,但是自己能反映老百姓的心聲,能為老百姓做很多事,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自己還是很欣慰。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2017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