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瑞慶禎祥——清代織錦珍品特展』在蘇州絲綢博物館開展。來自臺北歷史博物館的40餘件清朝織錦珍品參展。
1938年,隨著侵華日軍的逼近,當時河南博物館館藏的珍貴文物岌岌可危。為了使這批國寶不落入日軍的手中,文物被輾轉南遷至重慶。抗戰勝利後,一部分文物運至臺灣被臺北歷史博物館所收藏,一部分則回到河南,收藏於河南博物院。
『同根同宗同源的兩批文物就這樣長期分居兩岸,今天這批織錦品文物能夠「衣錦榮歸」,是文博界的一大幸事,』河南博物院副院長丁福利說。
丁福利介紹,自改革開放以來,兩岸文博界的交流不斷加深,大陸的博物館藏品曾多次赴臺灣展出,但臺灣藏品到大陸展出的卻不多。『這次展覽是繼去年臺灣唐三彩到大陸展出後,臺灣館藏文物第二次赴大陸展出。』
對於本次展覽,臺北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組長戈思明認為『是文化活化再利用的一件好事』。『這批織錦在臺灣沈睡了60多年,我們去年年底出書時纔發現有些文物的品名都寫錯了,所以就來蘇州絲綢博物館拜師研究,由此結下了這個緣分。』
『臺灣文物的根在大陸,通過文博交流來推動兩岸文化的交流,我認為是有必要的。』戈思明說。
蘇州絲綢博物館館長魏寶信透露,目前絲綢博物館也計劃去臺北歷史博物館籌劃一個宋錦的藝術展覽,『進一步拓寬兩岸絲織品文物的交流。』(記者鍾昇)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