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211」「985」高校畢業生不要』『女性不要』『非北上廣戶籍不要』……由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畢業生就業遭遇歧視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星座等有時也會成為就業門檻。無疑,以上種種極大影響了大學生就業機會公平的實現。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完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今年高校畢業生79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要實施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等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各界對『反就業歧視』越來越重視,今年兩會期間,不少代表也呼吁盡快建立反就業歧視法,逐步消除這一不公平現象。
經常為學生出面『維權』
『就業歧視包括方方面面。如性別、戶籍、殘障或身體健康狀況、年齡、身高、語言、畢業院校等。』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學原校長羅和安自2010年,就為破解就業中的歧視現象積極奔走。在他看來,就業歧視中較為普遍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院校歧視,一個是性別歧視。
『平時遇到類似情況非常多,很多企業設置了就業門檻。』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大學原副校長邵峰晶也表示,自己帶出來的不少研究生在就業時經常遇到類似情況。
邵峰晶以自己研究的大數據領域舉例說,目前,大數據方面的人纔缺乏,自己做了20餘年的研究工作,自信自己的學生投入工作後發揮的作用不比『211』『985』高校畢業生差,但無奈很多企業設定門檻,非這些學校的學生不予錄取,或者即便錄取也經常被調劑到其他崗位。
『部分「211」「985」高校在人纔培養方面確實可圈可點,因此很多用人單位願意僱傭這類院校畢業生,但是用人單位的選擇人纔標准,應該以其工作中實際發揮的作用為評判標准。』邵峰晶坦言,遇到類似的情況,自己有時會建議學生直接放棄這家用人單位,有時也常常幫學生找到這家單位,出面去協調。
不能靠『標簽』辨別學生能力
『這種衡量人纔標准有些可笑。當然,企業有時候也沒有辦法,掌握不了就業者的其他信息,只能用「出身」來衡量你是不是我想要的人。』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也表示無奈。
在王樹國看來,在社會上真正想要體現自己的價值恰恰要靠個人的真本事,而不是因為戴了一頂好『帽子』。『只有人纔培養內涵真正達到一定水平,纔是好學校。「戴帽子」「貼標簽」的方式衡量人纔我都是非常反對的。』
『按照概率來說,越優秀的學校人纔培養率越高;但是並不等於那些普通學校出身的學生就不能成材。』王樹國舉例,自己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位朋友第一學歷是中專畢業,但現在已經成為領域內的知名科學家,相反很多名校畢業生以後卻銷聲匿跡,『所以,人纔不是一個學歷、出身所能決定的。我們應該具有一種公平的意識,不要以貌取人、以標簽取人。』
建議盡快制定《反就業歧視法》
談及就業歧視的危害,羅和安認為,首先,會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造成不公平的『佔位』。只有平等纔能形成公平競爭,纔能實現人盡其纔,使優秀的人纔脫穎而出,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
此外,羅和安表示,就業歧視還會嚴重影響人纔培養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地方高校是推進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力量,全國應屆高校畢業生中有90%以上畢業於地方高校,『但用人單位對地方高校,特別是非「985」「211」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歧視,嚴重挫傷了這些高校的積極性,直接影響到地方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加劇勞動力市場的不規范局面,導致國家人纔結構和規模的不合理。』
『有了法律,纔能做到有法可依。希望盡快出臺《反就業歧視法》,切實保障勞動者遭受就業歧視後能夠獲得有效維權。』羅和安最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