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百部中國夢微電影征集活動圓滿結束。《雲耕四季》成功入圍並獲得『家國情懷單元最佳影片獎』提名。本次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中國青年報社主辦。千餘部作品講述了不同的中國故事。微電影導演們通過鏡頭展現『中國夢』,完成他們的尋夢、追夢、圓夢之旅。

中青在線訊(實習生隋明照) 『很多人來麗江,是因為艷遇,而對我來說,讓我留下來的,是這裡讓人驚嘆的美景和幾天幾夜都講不完的神奇故事。』鄉音濃重的東北漢子李思偉,三年前來到麗江時,就被這裡的美震懾住了,身為攝影師的他,以記錄者的身份留了下來。這部17分鍾的短片《雲耕四季》,就是他用三年時間積累後的厚積薄發之作。

四季,對於生活在鋼筋水泥玻璃幕牆包圍中的城市人來說,只留下了溫度表上的數字變換,而在雲南省麗江市黎明?僳族鄉的高山裡,春夏秋冬,仍然以幾千年不變的規律,引領著山花牧草的青黃榮衰和高山子民的生命輪回。

李思偉說,來到麗江,一大幸事就是認識了麗江?僳族研究會的會長,在會長的的帶領下,他見識到了承載?僳族歷史記憶與藝術想象的岩畫、充滿智慧的引蜂獵蜜場景,體味到了這個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民族最本源的文化氣質和文化內核——善良平和的性格與對歲月生活的耕耘與熱愛。

《雲耕四季》的鏡頭,如同?僳族人的性格,平和安穩,不疾不徐,沒有炫目的特技、隆重的場景,對於村民們在土地與高山中耕耘日子的講述,似莊稼生長般,安靜卻又蘊藏功力。收割、脫殼、貯藏,這些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在鏡頭中一一展現。
『只要耕耘好每一天,就能耕耘好四季。』李思偉把這部片子的主旨,落在了對於人生的耕耘上。他說:『現在的人心太浮躁了』,拿自己所在的影視圈來說,現在網絡大電影很火,投資者多,大家就一窩蜂地做『網大』,出現了很多制作時間短、內容低俗的『網大』作品。

踏踏實實做片子的人,注定要付出更多艱辛。李思偉說,為了拍出最好的畫面,他們積累了三年的素材,拍農民將高山牧場的牲畜轉移下山的場景時,車開不上去,幾個人就背著設備走了5個小時纔到達拍攝地點。為了找到最好的角度,他們爬過樹、下過冰河,李思偉有一次在懸崖拍鏡頭,腳下的土一松,差點就掉下懸崖去。

盡管危險重重,但是李思偉仍然特別享受拍片子的快樂。射手座的李思偉,在雲南發現了他『熱愛自由』的天性,於是放棄了安穩的工作,堅持在這個離自然與人心最近的地方,做個『接地氣』的記錄者。他說,自己做片子,並不希望一夜成名掙大錢,『我希望我們的後代,有一天看到我拍的紀錄片時,能從心裡生出一種感動:原來,我們的祖先,是這樣的有智慧,這樣的勤勞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