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題:『張小泉』剪刀能否PK瑞士軍刀?——代表委員熱議重振制造業『老字號』
在全球范圍內,是『張小泉』剪刀還是『瑞士軍刀』知名度大?答案可能是後者,特別是對於年青一代消費者。
有著近360年歷史的『張小泉』老字號,沒有100多年歷史的小字輩洋品牌『名氣大』,是何原因?匠心如何融入現代制造?老字號如何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這些問題引起一些代表委員熱議。
同是『匠心』,市場各異為何?
質量之魂,存於匠心。
瑞士軍刀被世界公認為『工匠精神』的產物,銷往100多個國家。而『張小泉』剪刀謹遵『良鋼精作』,鍛制技藝達72道工序,百年前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斬獲金獎。
同樣的『匠心巧思』,帶來的消費市場卻大相徑庭。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雅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張華明說,『剪刀』是工匠精神的體現。然而面對現代制造業潮流,如果只有工藝和傳承,只能是『小作坊式』的生產,無法成為全球知名品牌。
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認為,由於中國工業化起步較晚,大多數老字號仍是中醫藥、食品、絲綢等傳統行業,世界認知度不高。此外,諸多像『張小泉』這樣的老字號走出去渠道建設不夠,沒有跟上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數據顯示,目前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1128家,有一定規模、效益相對較好的佔20%-30%,多數經營情況欠佳。
就中國制造業現狀而言,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世界第一,但背後也有無法回避的尷尬:在世界品牌百強中,中國品牌屈指可數。
一些代表和委員認為,體制和觀念滯後,以及產品和技術陳舊等多方面因素,阻礙了老字號創新發展活力,難以適應現代制造業發展和消費需求。
需要傳承的不止是『匠心』
品質是老字號的符號化身,曾經的『青山映碧湖,「小泉」滿街巷』的盛況為何不再?萎縮的市場代表老字號品質不好嗎?
『「匠心」如何融入現代制造業,是老字號亟須解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說,老字號要通過『匠心巧思』推動技術更新、品牌發展,不能因循守舊,倚『老』賣老。
全國政協委員、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舉例說,朋友從國外帶回一個普通的陶瓷杯,就因為杯身上專門定制的圖案,價值立馬飆昇。『我想問,我們中國每年生產成千上萬只杯子,如果都能賣到這個價格,企業將增加多少收入?』
他認為,制造業轉型的核心是解決新的供需矛盾。要從過去單純的『賣』產品,轉成『賣』服務、品牌、品質和用戶體驗。
談到這個問題,全國政協委員、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他認為質量問題也不容忽視。
『生產剪刀,無論是上游、還是下游,全產業鏈條都要精益求精!』曹德旺說,做剪刀,首先要從選礦開始,用最好的鋼,然後纔談經營層面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