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重提『工匠精神』,呼吁『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工匠精神是手藝人的安身之本,是企業的金色名片,更是國家實力的鮮明寫照。
那麼工匠精神的本質特征到底是什麼?它植根於怎樣的土壤?在當前背景下,培育『中國工匠』又面臨著怎樣的時代機遇和歷史使命?
早在1939年,毛澤東就曾高度贊揚過一位工匠典范,他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寫道,『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務系統中,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這對於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於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工匠往往是專注、專攻某一領域,進而成為該領域專纔、專家的人,尤其強調精益求精、持之以恆、愛崗敬業、守正創新。工匠精神的本質就是『精益求精』。作為13億人民中的一分子,我們靠什麼來報國?不能光靠熱愛、靠熱情、靠滿腔熱血,更要靠智慧、靠技術、靠精益求精,真正做到技術為民、質量報國。重提『工匠精神』,是對『勞模精神』的挖掘繼承、發揚光大,鼓勵廣大從業者成為與時俱進、更有突破的時代『新勞模』。
工匠從什麼地方來?從實踐中來,從市場中來,從競爭中來,從企業中來。企業是創造國家經濟財富的主體,也是工匠創新的主戰場;市場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誕生工匠的大舞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必然會產生這個時代的偉大企業和偉大工匠。
為何當前要大力倡導工匠精神?因為偉大時代正在締造偉大舞臺,民族復興迫切呼喚大國工匠。從『中國制造2025』,到G20杭州峰會提出《二十國集團促進高質量學徒制倡議》,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特別是『十三五』規劃中的重大工程和項目,涉及科技創新、各類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民生福祉、人力資本投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靠工匠精神,付諸實施。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具有歷史悠久而技藝高超的手工業,薪火相傳的能工巧匠們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傳世佳作。而『十三五』規劃提出的165項重大工程,包括一系列『上天入地』的關鍵性技術、世界性工程,為我們實現從技術追趕到技術並跑再到技術領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和歷史機遇。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作為人民中的一員,工匠創造出精品之作,也創造出工匠精神,成為與中國興盛同行的踐行者、領頭羊。期待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看到中國企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看到中國工匠們越來越多的精品之選和匠心之作。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07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