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再多一些從『0』到『1』--從政府工作報告看我國科研『小目標』
2017-03-06 19:16:51 來源:新華社  作者:蔣芳 蔡玉高 陳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3月6日新媒體專電 題:再多一些從『0』到『1』——從政府工作報告看我國科研『小目標』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蔣芳 蔡玉高 陳剛

  『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裡的闡述,讓科研工作者看到了政府支持基礎研究的決心。代表委員們表示,更多一些從『0』到『1』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已然成為我國科研的『小目標』。

  最好的關系就是你懂我的不容易

  政府工作報告中在談到『提昇科技創新能力』時,首先便是『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

  『最好的關系就是你懂我的不容易。對基礎性研究投入長期穩定支持,符合科學研究的客觀規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年逾六旬的她仍在為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立項而忙碌。

  崔向群表示:『大科學裝置集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臺,有助於搭建基礎研究和交叉學科研究的創新平臺。這是中國人必須抓住的機遇。』

  『潛龍二號』首潛成功、暗物質衛星『悟空』完成在軌測試、『神威·太湖之光』超算摘得世界桂冠、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天眼』落成啟用……全國人大代表、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崔鐵軍一口氣報出了我國去年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可謂月月都見『重頭戲』。

  『這些重要成果來自於中央對科研工作者從跟跑到領跑的要求,也來自於全國科研工作者夜以繼日的拼搏、創新。』崔鐵軍說。

  『政府的決心,給我們科研人員吃了定心丸。』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表示,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十年、二十年都不見得能『磨一劍』,只有對他們持續穩定地支持纔能贏得未來。

  從『0』到『1』,中國創新拒絕小打小鬧

  基礎研究為何如此重要?多位代表委員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受制於經濟基礎和發展水平,我國創新工作多是跟隨式的,大多數是從『1』到『10』、從『10』到『100』的集成創新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明確而強烈的信號,各級政府將鼓勵科研人員做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沒有基礎研究,創新就是小打小鬧。』張新民說,『我們需要更多的從「0」到「1」。這是中國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要求。』

  崔鐵軍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創新,充分說明創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科研人員理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選擇基礎研究方向全力以赴創新。

  去年一年,我國部署啟動面向2030年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新的一年,我國又將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

  對此,崔向群表示,鼓勵基礎研究,政府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工作。假以時日,我國的科研人員定會用優異的成果做出回答。

  包容很重要,要像欣賞藝術一樣欣賞基礎研究

  沒有誰比科研人員更希望盡快出成果,但科學研究有其自身的規律,急也急不來。代表委員們表示,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體現出國家對科研人員的包容性,這對我國科學事業發展大有裨益。

  張新民說,少則一二十年,多則三五十年,任何重大的突破性成果,必須要經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和實踐檢驗。錯誤並不可怕,只要能在失敗中不斷總結教訓,不斷試錯終將迎來成功。

  『基礎研究必須是長期性的,每一步都步履維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空工業科技委副主任楊偉說,『只要探索,就有失敗,就有反復。我覺得現在往前走的壓力和挑戰更大,但必須硬著頭皮走下去。』

  張新民則將基礎研究和藝術創作進行類比。他說:『當全社會能像欣賞藝術一樣欣賞基礎研究時,科學家們一定能創造出更多輝煌的成果。』(參與采寫:張漫子、呼濤、陳諾)

【專題】2017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