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在朋友圈裡曬出了一張圖片,畫面上是廣州某私立學校的一個電子屏,上邊顯示『本校只招收父母是本科以上學歷之家長』。該校官方微信上一篇招收小學新生的通知中則明確要求學生『父母需本科以上學歷』。學校工作人員在回應記者以家長身份的諮詢時,則要求記者當面溝通,以確認『理念與我們一致』。(3月5日《廣州日報》)
學校電子屏上寫的是『本校只招收父母是本科以上學歷之家長』,照字面意思理解,這所學校是在招收家長,但從該校官方微信針對小學新生父母的要求來看,該校招收的其實是小學生,而不是小學生的父母。當然,對新生家長的要求仍然是必須具有『本科以上學歷』。
對學歷如此在意的學校,自己工作人員的學歷一定不低,但從其電子屏上歧義嚴重的措辭來看,其漢語的文字表達水平,並未超出小學畢業生,更遑論本科水平了。這一事件也說明,學歷與能力確實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問題,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有學歷未必有能力,有能力未必有學歷。
既然如此,這所學校又有什麼理由歧視學歷低於本科的家長,以及他們的孩子呢?
誠然,作為一家私立學校,由於並不承擔實施普遍教育的義務,其在與學生及其家長之間進行雙向選擇時,設置一定的條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些條件表現出了赤裸裸的歧視,則不僅有違教育工作者『有教無類』的原則理念,也容易陷入『英雄論出處』的窠臼。
學校一方面希望與諮詢者當面溝通,確認『理念與我們一致』,一方面又將學歷低於本科的家長排除在外,這樣的做法顯然是矛盾的。追求教育理念上的一致,對於家校共建來說有其合理性,但是,教育理念與學校一致的人,卻未必是學歷高於本科者——本科學歷以上者,理念未必有多麼的好,更未必與學校一致,本科學歷以下者,理念未必有多麼的差,更未必不與學校一致。
這種以學校的名義表現出來的對學歷的歧視,必然會表現在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中。很多私立學校都宣稱自己致力於所謂的精英教育,而很多家長之所以花費重金將孩子送到這類學校,衝的也正是所謂的『精英教育』。可是,如果『精英教育』就是歧視某個方面如學歷、收入、社會地位等等不如自己者的教育,這樣的教育還能否冠以『精英』之名,恐怕就成了疑問。因為,自身的高貴不是從貶低他人中獲得的,自身的精英地位也不是從鄙視他人中獲得的。這樣的精英教育已然忽視了『教養』這一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品質,從而陷入自我孤立於社會之外的境地。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之事,稍有差池,即有可能釀成大錯。在教與學的雙向選擇中,從事教育者不可不深思,為孩子選擇學校者也不可不深思——尤其是要善於讀出那些隱藏在某些學校所宣傳的理念字面意義之下的真實的教育理念來,免得誤了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