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金融深化不等於金融自由化,從劉士餘對資本市場的講話到郭樹清對金融監管的表態,可以看出,中央加強金融監管的態度是堅決的,方向是明確的,措施也是嚴厲而得當的,金融監管將在2017年進一步昇級。
近日,剛剛履新的郭樹清對於銀行業和金融領域的『要害』問題一一予以回應,並明確表態,要排查監管漏洞,完善預警機制,堅決治理各種金融亂象,確保不發生金融風險。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一個人的血脈出了問題,小則重傷,大則喪命。金融亂了,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也將發生紊亂。對正當轉型昇級、結構調整的中國而言,這真的傷不起。因而,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底線。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金融業不斷進行深度調整。首先金融行業內部分工不斷深化。在銀行、信托、券商、保險等傳統金融之外出現了形式多樣的互聯網金融。新的金融業態在衝擊傳統金融的同時也挑戰著陳舊的監管規則。其次是金融產品花樣翻新。國人收入的增加產生了極強的金融投資需求,針對於不同人群、滿足於不同投資需求的金融產品也應時而生。這些金融產品在經過了層層包裝之後,基礎資產的原始模樣已經很難識別。最後,金融『脫實就虛』的跡象明顯。在資本逐利動機驅動下,『錢生錢』的金融游戲已經使得資金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很難發揮出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偏離了金融的原本屬性。
金融業深度調整出現的問題蘊含了發生金融風險的可能。而當其遭遇到經濟下行壓力時,無異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進一步放大。中央一再強調『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正是基於對目前經濟金融運行的准確判斷。
如何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保住底線?加強金融監管。縱觀郭樹清的回應,可以看出,2017年金融監管的重點在三個方面。
一是圍繞服務抓金融機構監管。郭樹清說,消除部分銀行存在的『乾活不彎腰』、『坐地收錢』、『只收費不服務』等『官商』作風。金融業是服務業,要以客戶為上帝。銀行和實體企業的關系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關系。銀行切不可把位置搞顛倒了。
二是圍繞標准、透明抓金融產品監管。郭樹清表示,未來的統一監管將立足於基本的標准,而各個行業和機構可以在這基礎上再進一步提高資管產品的透明度,使『影子銀行』去掉『影子』。金融風險點主要在金融產品包裝、銷售、管理等環節上,不能全面認識金融產品,自然無法找准風險點。為了防風險,金融產品必須標准化、透明化。
三是全面細微抓監管規則。金融業在深度調整,金融監管制度也必須隨之進行全面而細微的構建。監管制度不全面,『網開一面』,必然存在監管套利,擾亂金融秩序。監管制度不細微,如同『牛欄關貓』,形同虛設。完善監管規章制度將是未來金融工作的重點。
金融深化不等於金融自由化,從劉士餘對資本市場的講話到郭樹清對金融監管的表態,可以看出,中央加強金融監管的態度是堅決的,方向是明確的,措施也是嚴厲而得當的,金融監管將在2017年進一步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