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學纔知道購物除了趕集和商店還有淘寶,吃飯除了付現金還能刷支付寶,同學間交流全程英文,老師上課用投影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縣百德鎮21歲的肖思艷走出大山後纔明白父母堅持讓自己讀書的苦心,『大千世界,無比繁華,知識是唯一披荊斬棘的武器』。
讀書和求學,是百德人世代的追求,書香是家家戶戶的向往。鄉民懷著破釜沈舟的決心:哪怕賣房、欠債也要供孩子讀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在百德,家有中高職以上學生讀書而造成家境貧困的農戶有392戶559人,因學致貧對於農民苦不堪言。但這是斬斷窮根的根本路徑,貧困不可代代延續。
2月15日,按照省委及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有關脫貧攻堅的指示精神,省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機關黨組書記劉一民率機關領導班子成員赴百德鎮,為9村1居黨支部捐贈5000冊書籍,並為當地574名高中及以上在校貧困生發放助學金75.7萬元。
讀書的『執念』
就讀於寧波大學的肖思艷身材高挑,皮膚白淨,烏黑的秀發從圓潤的臉龐滑落下來,眼睛閃爍著自信,『讀書很重要』,女學生的口氣中有一種超然清醒,『書讀好了,纔有出路。』
她的家在百德鎮百屯居委會百屯二組,一間平房,沒有任何粉刷和裝修,房間顯得陰暗沈悶。
家裡唯一值錢的是一臺舊款電視機;堂屋一牆之隔是臥室,裡面除了三張床和一些破舊的家什外,沒有像樣的家具與電器。
圍著爐子,熬煮菜湯,肖思艷的話匣子打開了,『從小,爸媽經常在我耳邊念叨一句話:我們這代人有力氣就有口飯吃,你們這代不行,以後都是高科技。』
肖思艷笑著說,對於讀書的『執念』,父母比她深。
上高中那年,要繳9800元學費,這是地裡兩年的收成,當姑娘猶豫著是不是出門打工減輕家庭負擔,爸媽根本沒考慮太多,直接決定,『讀!背債也要供你讀下去。』
那年夏天,父親一個工棚接著一個工棚的跑,向一個又一個工友借錢,一人湊幾百,纔把學費湊足。
三年後,肖思艷考上寧波大學,爸媽還是那句老話『讀下去』,家裡因為她讀書又背負了2萬多元貸款,本就貧困的家庭,更加過得困難。
教育是脫貧的希望
肖思艷的父母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是一對憨厚的農村夫妻,歲月不留情,在他們臉上鑿出一道道溝渠。夫妻倆見到記者時,慌忙從抽屜拿出一袋瓜子、一袋水果放在鐵爐子上,熱情邀請著,『吃,吃。』
拉起家常,肖爸爸低頭不語,肖媽媽滔滔不絕。他們夫妻對女兒讀書非常捨得,情願自己節衣縮食,住灰磚房,連電燈也不捨得開,每個月也會按時給女兒打1000元的生活費。
在百德鎮,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家長們都存著一種心思:讀書能夠改變人生,只要孩子願意上學,哪怕賣房欠債,也要有知識有文化。
探其背後原因,並不復雜。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駐興仁縣同步小康工作隊工作人員王飛虎認為,教育對於貧困家庭來說,是脫貧實實在在的希望。
因學返貧貧困戶佔24.8%
百德鎮,位於興仁縣東北面,地處北盤江畔,面積93.4平方公裡,轄9村1居,境內居住有漢族、布依族、回族等多民族38975人,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當前,還有六個貧困村未出列,655戶貧困戶,2540名貧困人口未脫貧。
貧困,歸根結底是知識和技能的缺乏。
教育不扶貧,難有真脫貧。
2016年,省人大常委會機關為摸清興仁縣百德鎮教育扶貧工作情況,派出調研組實地走訪察看,通過到百德鎮9村1居、25個村民組、56戶村民家中深入調查,形成《對興仁縣百德鎮教育扶貧的調查與思考報告》。
《報告》指出,百德鎮因為家有在中高職以上學校就讀學生而造成家境貧困的農戶392戶559人,其中:高中259人,中高職141人,本科159人,這部分貧困戶佔全體貧困戶的24.8%。
經過實地調研,因學返貧的農戶主要存在四個方面問題:
——大部分農戶不知道國家及省裡制定的資助貧困學生政策;
——大部分農戶之所以經濟困難主要原因是子女上學致貧。據接受調查的農戶介紹,一個高中生每年需支出9000-10000元,一個大學生每年要支出15000-20000元。從走訪的情況來看,這些家庭90%以上有兩個以上子女就讀中高職以上學校,有的農戶有三四個子女一起在外讀高中或大學,負擔很重。例如新廠村吳忠標一家6口人,4個學生讀書,全家靠借貸及種養殖供學;
——現階段,百德鎮之所以還有一部分貧困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農民缺文化、缺資金、缺思路、缺技術,農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佔42%,而初中文化程度佔3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佔27%,沒文化帶來的貧困,讓這部分農戶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家長表示:『寧願欠再多的錢也要讓小孩讀書!』
——學生資助政策主要針對建檔立卡的國家標准貧困戶。
肖思艷一家,就是典型的因學返貧。
扶貧先扶智
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黨組書記、秘書長劉一民強調:『扶貧先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
省人大常委會機關在22年幫扶興仁縣、連續8年幫扶興仁縣百德鎮的基礎上,今年繼續選派精兵強將組成黨建扶貧工作隊派駐百德鎮。同時,省人大常委會機關把解決農村貧困戶因學致貧、因學返貧當作幫扶百德鎮的一項重要工作。
為此,2月15日,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領導班子赴百德鎮開展捐贈脫貧攻堅實用圖書暨貧困學生助學金儀式。
按照『人大助學、到戶到人』原則,對每一名高中(含中職)就讀貧困生給予1000元/年補助;對每一名省內大學(含高職、大專、本科)就讀貧困學生給予1600元/年的補助;對省外大學(含高職、大專、本科)就讀貧困學生給予2000元/年補助。
根據部署,省人大常委會機關每年安排70萬元左右的資金用於資助貧困學生,減輕貧困戶的負擔,減少因學致貧、因學返貧現象。
今年,574名高中及以上在校貧困生領取第一筆助學金75.7萬元。
拿到助學金孩子們真開心
肖思艷是574名孩子中的一名,姑娘抹著淚花對記者說:『今年2000元的助學金,真的幫了家裡一個大忙,爸爸媽媽原本已經准備向親戚借錢了,雖然口很難開,可硬著頭皮也得做呀。但因為有省人大助學金的資助,半個學期的生活費有了,可以讓已經很辛苦的爸爸稍微歇一歇,為了橕起這個家,他真的太累太累了。』
肖思艷對未來充滿憧憬:『再過兩年我就大學畢業,能掙錢養活爸媽,能把他們接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能盡己所能為他們提供好日子,一想到那樣的生活,再累再苦我都有動力堅持。』
助學金發放儀式結束後,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領導班子成員分別到貧困戶進行慰問,送去慰問金,關心每家孩子讀書和生活的情況。劉一民表示實施精准教育扶貧,是『挖掉窮根』的治本之策,省人大會持續關注教育扶貧工程,『絕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此外,省人大常委會機關向百德鎮9村1居黨支部捐贈的5000冊書籍,既有充實精神高地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中國共產黨章程》,也有大量的種養殖指導手冊、文學和勵志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近年來,貴州持續加強教育扶貧力度,2015年貴州省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貧困學生資助推進教育精准扶貧的實施方案》,2016年貴州省再接再厲,下發《貴州省教育精准脫貧規劃方案(2016-2020年)》,以教育公平為根本,切實增加貧困地區群眾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是貴州省堅持不懈的努力。在百德鎮朝著2019年消除最後一個貧困村目標奮進之時,在貴州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扶貧先扶志』『扶貧先扶智』的重要作用越發凸顯,只有攻堅克難,纔能徹底撕掉貧困標簽,讓貧困成為歷史的回憶。